本文作者:访客

今年GTC:美股续命?抑或本土AI逆转?

访客 2025-03-30 11:15:45 12134
今年GTC:美股续命?抑或本土AI逆转?摘要: 每一年的“科技AI春晚”、英伟达GTC大会,都是全球科技从业者的目光聚焦的技术盛宴。每年的GTC大会不仅是英伟达创新精神...

今年GTC:美股续命?抑或本土AI逆转?

每一年的“科技AI春晚”、英伟达GTC大会,都是全球科技从业者的目光聚焦的技术盛宴。每年的GTC大会不仅是英伟达创新精神与科技领导力的象征,也是AI科技图腾的象征,用一件又一件“核弹”级别的产品吊起整合科技产业的好奇心。

今年的GTC大会有1000多场会议、2000名演讲者和近400家参展厂商,有约25000名与会者亲赴现场,还有30万人线上参加;并且特意设置了中国AIDAY专场,众多中国科技企业纷纷亮相。

2024年,市场还在担忧AI重演2000年科技泡沫。但随着DeepSeek V3惊艳亮相,以开源生态重塑大模型战场,带火了DeepSeek一体机、大规模专家并行(EP)推理集群等新领域发展。2025年以来,千行百业纷纷掀起接入DeepSeek浪潮,产业信心指数快速陡峭攀升。

而关心AI与硬科技产业的人们会追问:下一个DeepSeek,会出现在哪里?充满抱负的城市同样也在追问,自己的“六小龙”在哪里?本土AI产业的机会在哪里?

GTC2025:可能是硅基“生命”的一次真正觉醒

今年的GTC大会,英伟达亮出四代全新旗舰芯片,更不忘多次提到中国大模型DeepSeek。两个多小时的演讲,也是信息密度惊人的技术盛宴。黄仁勋提出:计算机已进化为Token生成器,而非传统信息检索工具。

英伟达一直被很多网友吐槽,光顾着赚B端市场的高利润钱,不重视C端消费者市场,游戏显卡常常缺货。但今年的GTC,消费级市场同样迎来突破——DGX Spark个人AI超算发布,以每秒千万亿次算力开启个人AI开发新纪元,3000美元起的定价策略更显市场野心。机器人领域,NVIDIA Isaac GROOT N1基础模型重塑人形机器人开发范式,黄仁勋表示:“物理AI将成长为万亿级产业”。

今年GTC:美股续命?抑或本土AI逆转?

针对行业热议的Scaling Law失效论,英伟达给出的解读直击本质,原来不是算力提高没用,而是算力提高的不够:去年全球误判的核心在于低估了推理算力需求——实际需求是行业预期的100倍。

从Blackwell Ultra推理专用GPU到RTX全家桶,从自动驾驶到人形机器人,从超异构芯片架构到光速互联技术,英伟达构建的算力生态,一方面是AI产业绕不开的一堵高墙,另一方面也是AI产业创新进步的催化剂与基石。

AI投资信心回归背后的逻辑与机遇

英伟达虽然目前仍统治着高端算力供给市场,但中国企业的场景创新力也绝不可小觑。生产级AI的落地绝非单兵作战,而是需要全球产业链协同进化——中国力量不可或缺。

本届GTC,就专门举行了“中国人工智能日”(China AI Day)线上专场,国内多家云、AI、互联网企业纷纷亮相,分享AI在众多垂直场景下的进展。中国企业的场景创新能力正在重塑游戏规则——医疗AI诊断的准确率突破临床阈值、工业质检模型推理效率远超老师傅,人形机器人甚至开始进厂,这些毛细血管级的创新正引发产业价值的链式反应。

今年GTC:美股续命?抑或本土AI逆转?

宇树机器人

中欧基金指数基金经理、中欧基金科技战队成员宋巍巍从投资视角研判,认为当前AI应用的各个场景正在不断涌现并蓬勃发展,越来越多AI跟行业领域结合的公司出现,推动生成式AI从“技术奇点”迈向“产业落地”。

在未来长期方向上,宋巍巍建议沿着两条主线关注:一是AI应用软件端的“AI+”产品(如外卖、搜索、视频)的价值重估;二是AI硬件端,主要聚焦人形机器人产品形态的进步和场景落地,未来算力最大的应用场景出现的潜能方向就是人形机器人方向。

自从DeepSeek极具性价比的大模型推出之后,整个大模型AI应用的门槛迅速降低,接入大模型的产业机会大量产生,这对于上下游各类企业都是机会。

比如,医疗行业的重点企业、医院与DeepSeek展开合作,在体检报告解读、文书撰写、药物咨询等场景都可以进行DeepSeek的本地化部署。还有的医院借助智能体的模式,接入多家大模型,在通用与医学专业领域之间架起桥梁。这不仅是属于大模型企业的机会,很多医疗科技企业,借助自身行业数据与经验积累天然优势,也陆续推出了垂直领域的AI产品。

比如,多家车企都在接入DeepSeek后,并主要聚焦在智能座舱场景。从智能座舱再到智能手机,从娱乐共创到教育赋能,AI正在革新众多产业的无数场景,而这些垂直领域的AI“蚂蚁雄兵”,也在重构期背后公司的估值体系。产业大变革中,从“赌龙头”到“挖场景”,科技基金超额收益的秘密也正藏在产业毛细血管里。

再比如传统家电企业,正在加速引入AI,让家电不再是独立的厨房部件,而是能够互相连接、联动,甚至能够预判主人需求并主动提供服务。未来的价值变化,一定不能只看现在的大,而要深入公司创新的“毛细血管”里去验证。

所有的传统产业,在AI创新的激发下,都有了重做一遍的可能,各行各业的价值重估,更需要专业团队去挖掘其中的机会。

当然,现代资产管理并非超级经理的单打独斗。中欧基金正积极推动资管领域的生产范式革新——“资管工业化”,旨在通过工业化的流程再造,形成更科学、更系统的投资体系。

专业化分工建立认知壁垒,标准化流程提升协作效率,这种工业化转型其实也是资管领域进化的一种“摩尔定律”——通过组织架构的“制程微缩”,在信息密度爆炸的AI时代保持认知迭代速度的指数级优势。

未来,世界和中国将会被AI改变多少

年初DeepSeek爆火时,英伟达股价一度下跌数千亿美元;在这场AI技术革命中,中国的企业崛起使得英伟达不再是唯一的推手。

当然,DeepSeek可适配国产算力芯片,即使性能有部分损失,也解决了“有无”问题。

未来,中国的AI体系,正在经历一场软硬件体系的重构。而AI深入千行百业之后,也将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

比如,在智驾领域,中国多家头部智驾企业负责人都在GTC大会上先后发言,表达对端到端智驾落地的判断。而今年,中国各大车企正在发起一场智驾平权运动,可以说,到了2025这个时间点,不具备L2+级别以上智驾功能的汽车,基本就失去了市场的主动权。

而AI也将彻底改变中国的汽车市场,并极有可能大幅降低碰撞行人等事故的发生概率。

未来AI产业的机会在哪里?中国的科技产业会停滞吗?有少数人,认为中国的经济或许会走日本的老路。

今年GTC:美股续命?抑或本土AI逆转?

结合美国银行整理的这张图可以看到,过去20年劳动生产率基本停滞,在中欧基金科技战队成员看来,这一波生成式AI的发展有机会让劳动生产率在未来三年继续提高。这一过程也将蕴藏无限机遇。

机遇只会留给提前做好准备的人。

在 AI 技术浪潮尚未形成共识时,中欧科技战队已完成对机器人产业的战略卡位。

中欧科技战队对新产业方向的覆盖,在行业中是最早的一批。早在2013年,周蔚文就看工厂生产线的机器人;2014年他果断重仓两只机器人股票;2023年,当人形机器人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时,他已在内部讨论中勾勒出"具身智能将重构十万亿级别制造业"的产业图景:“2030年可能1亿台,再过五年可能就是10亿台。”

穿越三个产业周期的实战积淀,中欧科技战队淬炼出机器人投资的三个关键要素:1)先发优势;2)端到端大模型能力;3)有应用场景。依据这三个要素,投研团队锁定下游大概率能做成的机器人,然后往上游供应链寻找关键卡位的公司,并在多项投资中斩获超额收益。

今年AI行情再次狂热,有人认为这又是一场泡沫。周蔚文却说:“不要轻易下结论。”在他看来,要想想行业未来是不是真的比原来想象更好或者公司经营是不是比原来想象更好,先去预期基本面,不要轻易给股票定价。做科技成长股投资,既要抓住产业趋势,也要关注长期价值,不仅要低头看路,也要仰望星空。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总有些人,担心未来需求有限,担心算力供给过多。实际上,无论是产业界还是科研界,无论是机器人的仿真训练还是各类数据运算,对算力的需求都在快速增长。

据报道,前几天(就在3月17日,正好是GTC开幕日),重达3000千克、全球最大的数码相机——“时空遗留巡天望远镜”(LSST)在智利薇拉・C・鲁宾天文台成功安装。这台拥有32亿像素的相机将与光学镜头协同工作,拍摄南半球夜空的超高分辨率图像,其核心部件由189个高分辨率CCD图像传感器组成,能够捕捉前所未有的清晰宇宙细节。LSST相机将捕获9.6平方度的图像,每张照片将由两次15秒曝光拍摄,分辨率为32亿像素,每晚将产生约20TB的原始数据。这不仅需要先进的数据处理算法,还需要强大的算力基础设施才能支撑。

科技的进步,必将孕育出蓬勃发展的需求。担心算力过剩,无疑是小看了人类科研、产业进步的需求增速。

而中国,正经历从侧重供给到重视内需的关键转型,以强大的内生动力驱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跃迁。

DeepSeek一体机的迅速走红,正是本土算力需求井喷的有力佐证,也是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商业模式重塑与政策环境四维要素协同共振的典范。作为技术民主化浪潮(开源算法+国产算力)与产业升级诉求(数据安全+场景深化)碰撞出的产物,DeepSeek所引发的巨大算力需求,无疑为中国算力厂商打开了万亿级增量的市场入口。

毋庸讳言,关于AI是否会加剧内卷或导致失业的担忧确实存在。然而,伴随全社会对低效内卷的反思,良性竞争将逐步取代内卷式消耗。

AI虽然在倒逼传统岗位向“人机协同”模式进化,同时也催生出了大量高附加值的新型职业。当AI深度渗透产业肌理之时,中国无限的产业机遇正等着被有识之士发现。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环球财经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