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会有人相信 AI 算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作者:王智远,原文标题:《AI算命,现代科技如何让你从“emo”到怀疑命运?》,题图来源:AI生成
和朋友聊天时,我意识到自己可能是周围人中最后一个将 AI 商业化的人。
他用 AI 做副业,一个月轻轻松松赚万把块零花钱。这个模式挺有意思,我仔细听了听。
几个人搭建一套自动化流程。利用 AI 抓取小红书上热门的运势内容,然后用矩阵账号发布 AI 算命的帖子,内容与姻缘、事业、前世、相关。
用户被吸引后会私信咨询,引导到微信,提供基础信息,让 AI 进行深度分析,最终通过微信交付结果;收费不等,起步价 100 元,高的可以达到 300~500 元一次,具体费用取决于分析内容和客户需求。
我表示不解,直接问道:这不是割韭菜吗?他说:这是信息服务,赚信息差怎么算割韭菜呢?的确,这话似乎也难以反驳。不过,比起争论是非,我更好奇:为什么会有人相信 AI 算命呢?
一
不应该简单统称为相信“AI 算命”,要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种是“自助式 AI 算命”。
自己掌握AI 技术,输入信息,让 AI 给出分析或预测结果。这种情况下,我是使用者,纯粹出于好奇心想尝试一下;第二种帮别人算。别人不懂AI技术,我用信息差给别人提供算命服务。
前段时间,我妈在抖音上遇到的情况,就是典型案例。
她天天刷抖音,内容大多是家长里短,比如孩子多大要结婚,家里买了什么东西要放在哪里之类的。可能看多了这些内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加了一个“算命大师”的微信,付了 80 块钱,让对方帮她算一卦。
对方可能用 AI 工具生成了一些模棱两可的分析,然后以“专业算命”的名义赚取信息差的钱。当时,我妈还觉得挺准,给我打电话说了半小时。
其实,所谓的分析,不过是 AI 模型根据常见情况生成的通用内容,毫无针对性;但因为语言模糊且迎合了心理预期,很容易让人产生“说得真准”的错觉。
所以,一些人相信 AI 算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陷入了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通俗来讲,人们倾向于接受那些模糊、且具备普世性的描述,并认为描述非常准确,非常符合自己的个性或命运情况。
比如:
你现在正焦虑,但内心很坚强,突然在小红书上刷到一条说“焦虑又坚强”的文案,你就会瞬间觉得有共鸣。
《易经》里有句话,大意是: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会发现算命背后蕴含着一种积极、深刻的心理需求,即:人类喜欢追求完整性和确定性。
当对现实感到不满时,心里往往会变得不踏实,进而渴望搞清楚整个世界乃至宇宙的运行规律;就算做不到这么宏大,至少也想弄明白身边事情的来龙去脉。
这种探索的过程,本质上是对未来的追问和期盼,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逆知未来”的心理需求。
当你在小红书上,刷到模糊又似是而非的答案时,如同望梅止渴一样,会觉得,哇,这个人好像真懂我,一两句话激发了深层次的认同和希望。
这种体验能暂时缓解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又透露出一丝希望,所以,算命才显得格外诱人。
二
第二个方面,我认为算命是对决策性焦虑的一种转移。心理学里有个词叫“决策瘫痪(Decision paralysis)”,和它很像。
当遇到重大选择,又搞不定时,心里会特别慌,这种迷茫里面,夹杂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和潜在的风险,越想越压力山大。
而AI算命,表面上提供一种科学、神秘的依据,实际是在帮你把内心的焦虑转移到外部的“命运”上,让你觉得“哎,这不是我的问题,是命的问题”。
拿职业选择举例:
很多人纠结:是选钱多、没发展的工作,还是钱少但有前途的?这时,去问 AI 算命,它会甩出一句:“你更适合创意型工作。”
乍一听好像答非所问,但它给了你一个方向,让你觉得“哦,原来我可以往这边走”。
再比如婚姻问题。如果你把难题丢给 AI,它会说:“你们要更多沟通和理解。建议听起来很宽泛、有点废话文学,却能给你一种方向感,让你觉得:“嗯,我刚才好像不太理性,确实应该好好沟通。”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算命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是在人们纠结时,给出了一个外部答案。这个答案不一定靠谱,但它打破了内心的纠结,让人从焦虑中暂时解脱出来。
有一个经典的研究,名字叫《为什么焦虑会让你变成一个愿意接受糟糕建议的笨蛋》,其中提到的发现非常有趣。
研究者通过8种不同实验发现,人在焦虑时,对建议的接受度会显著提高:哪怕建议烂得不行,人们还是愿意信,因为在焦虑状态下,人对自己的判断特别没信心,总觉得自己想不明白、搞不定。
这时,外部权威或者工具(比如算命)就成了救命稻草,能让他们觉得“哎,终于有方向了”,内心冲突一下子缓解了不少。
虽然建议可能屁用没有,但架不住它听起来有点道理。
还有一项研究也挺有意思,讲“模糊容忍度”(Tolerance for Ambiguity)、特质性焦虑和生涯决策困难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模糊容忍度较低的人,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会特别焦虑,为了摆脱这种难受的感觉,他们会疯狂寻找外部支持,比如:找专家给意见,或者干脆去算个命。
说白了,这是一种决策外包,索性心烦不如交给别人;因此,相信算命,是一种试图借助外部理论来缓解决策冲突的方式。
三
另外还有一种人相信宿命论(fatalism)。
老话儿说:人的穷富、寿命,老天爷早就定好了。你只能老老实实听天由命,才能积攒福气、避开灾祸。命里有的自然会有,命里没有的,怎么强求也来不了。
这种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他们提倡“服从命运”,认为命运不可抗拒,人们应该接受命运的安排,而不是试图去改变它。
那问题来了:宿命论,真有那么回事儿吗?
从心理学角度看,它不过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就拿我来说,早期自己摸爬滚打、独立做事,投入和产出明显不匹配,长时间得不到回报。
这时,我心里就会冒出一种念头:一切都是注定的,那就好好干吧。其实,这么想是给自己找个理由,减轻心里的冲突和焦虑。
不过,也有人觉得,世界有因果关系。在现代哲学中,这被称为决定论(Determinism),即:你的行为和选择会影响你以后的日子。简单说,你以前干的事儿决定了你现在混得咋样,现在努力不努力,决定了你以后能不能混得好。
《了凡四训》里的凡先生就是一个好例子。
他小时候没了爹,碰上个算命先生孔先生,推算了他一生的命运,包括何时考中秀才、何时为官、何时辞世等,凡先生多次验证后,确信命运不可改变。
可后来,他听了云谷禅师的开导,悟出“命由己立”的道理,通过积极行善,最终改变了命运,不仅寿命延长,还生了孩子。
再看看反面例子,《教父》中的小儿子麦克柯里昂,不想卷入家族的黑帮斗争,尽管他内心抗拒,但命运似乎早已注定他将成为家族的领导者。
所以,人在宿命论这种宏观叙事的框架之下,有两套叙事逻辑,一套相信自己、一套相信老天;不管怎么样,总会找到充足的理由,来缓解面对不确定性时的焦虑,它非常符合自洽的逻辑。
四
既然这样,AI 算命到底可不可信呢?我索性把问题抛给了 Deepseek,并和它进行了三轮对话,试图从中发现一些秘密。
首先,我问了一个基础问题:“听说你用生辰八字算命很准,背后的原理是什么?你相信算命这一套逻辑吗?有没有科学依据?”
我觉得比起结论,更应该看看思考过程。Deepseek 在思考过程中提到了三点:生辰八字(四柱八字)的建模、文化在心理层面的功能,以及科学角度的质疑。
从科学角度看,这是一种缺乏可证伪性的理论;它还提到,作为 AI,它没有信仰,但要说明科学界的立场,即缺乏证据支持,也要尊重传统文化,避免滥用用户的信仰,保持中立。
它还提到,用户深层次需求是希望验证算命的有效性,或者本身比较矛盾,既相信又怀疑,需要提供全面的信息让用户自己判断。
因此,在第一轮思考中,它得出的结论是:
生辰八字可以作为传统文化的研究对象,其系统的构建展示了中国智慧,但在决策上缺乏科学严谨性,建议从文化角度进行研究。
既然缺乏科学的严谨性,我又问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很多算过命的人都感觉很准?是因为科学原理背后确实算准了未来的命运,还是只是一种心理感受?”
Deepseek 的结论提到一个词:心理认知偏差与主观解释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提到,算命师会通过观察微表情、穿着等线索,使用一些冷读术(如否定法、先行法)去验证;换到 AI 领域,AI 善用贝叶斯原理、多巴胺原理,结合现代科学的数据分析进行解析。
说白了,它把数据统筹和心理学的东西结合了一下。
既然这样,我又问了最后一个问题:“你认为算命到底有没有价值?人类到底该不该遵循算命?”
Deepseek 的思考过程提出了三点:
明确价值的定义、思考该不该遵循,还要考虑不同用户的需求,最后分段讨论,避免二元对立的判断。
给出的结论是:所有的事情不能简单地用“应该”或“不应该”进行二元对立的判断,决策都是灰色的。不能全盘否定算命的价值,也不能完全迷信它。
算命如同一个棱镜,有人从中看见幻觉,有人用它折射现实。人类不必全盘遵循算命,但可以从中提取的双重启示有对规律的敬畏和对能动性的坚守。
我觉得这个词很好——能动性。
Deepseek 说,真正的“改命”,从来不是修改八字,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可能性永远向人的能动性开放。
它还说:如果算准了,本来就要如此,何必算呢?如果算得不准,那还算什么?岂不枉费心机?
看到最后,我只能说:大师,我悟了,神学了。如王阳明所言的“知行合一”,命运终是“知命而不认命”的创造性过程。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环球财经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