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媒老炮梁现瑞:把问号拉直才能叫新闻

来源 | CDUT新传青年说
*原文载于2019年
2019年11月7日,第20个记者节的前夜,受广电系邀请,四川日报一级首席记者梁现瑞来到艺术大楼三楼学术报告厅,完成了他在成都理工大学“谋划已久”的讲座——“5G时代的记者生存”。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梁现瑞老师,来给我们共同分享一下他多年来的从业经历,包括他对于本地社会经济的观察以及对于这个职业的思考。”广电系系主任沈丹老师刚结束开场白,梁现瑞老师立马从讲台后走至台前,面向座无虚席的观众台深深地鞠了一躬。这时候,学生们才得以仔细观察这位三次获得中国新闻界最高奖——中国新闻奖的传奇人物:头发理得很短看起来精神抖擞,脸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浅蓝色的衬衫扣得一丝不苟。
讲座的开始,梁老师首先提出了“惊天三问”——“谁把传统媒体推向死亡绝境的?”、“主力军上主阵地,主阵地在哪?怎么上?敌人是谁?”、“5G时代,速度越来越快,未来我们靠什么取胜?”。他把发言的第一炮瞄准了“我们的时代”,“很颓”“很碎”“很快”是记者行业的代名词。梁现瑞以他在四川日报丰富的从业经验为例,真实地再现了记者行业的困境。“作为新时代的记者,要‘把脚趾头抓紧’,不转型不融合不成长必然难以在未来的时代生存。”梁现瑞坚定地指出。如何“把脚指头抓紧”?5G时代的记者怎么做新闻?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梁老师用鲜活精彩的新闻案例和幽默风趣的讲解作了回应。
在“把远新闻做近”、“把大新闻做强”、“把直新闻做弯”、“把短新闻做长”等十条新闻实践总结中,梁老师反复强调:“关你啥子事?把这个‘?’拉直才能叫做新闻”。
梁老师认为做到这一点要从两个方面降低自己的身段,一是从内容选择上为读者服务,二是报道的话语体系要接地气。在写每一条稿子之前,都要问一下写的这个稿子是否坚持以读者为中心,以受众为中心,也就是回答受众的发问“关我啥子事”。要变作品为产品,变读者为用户,重塑市场导向,融人心、融共心、融市场和需求,供给和生产。“记者必须要有自己的人格和思考,在记者的眼中,没有绝对的好和坏,记者的眼中到处都是问题,任何事都是值得怀疑的,勇敢地向时代发问,怀疑一切,并通过扎实的一线采访和调查,把问号拉直,这是记者职业的使命所在,你义无反顾责无旁贷。”是的,记者的荣光,是靠知识储备和“千万次的问”背后的那份态度赢取的。
为了更好地让同学们理解新时代的记者行业,梁老师留出十分钟的时间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场内的气氛一时间变得紧张起来,台下的同学们各个摩拳擦掌,想提出有分量的问题。2018级戏剧文学创作专业的马靖雯获得了提问权:“记者应该如何平衡迎合市场与自我价值观的输出?”梁老师以苹果手机为例,“产品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如同苹果手机,它满足的不光是一个通讯工具,它还引领甚至创造了消费者的需求。媒体产品的输出亦是如此。”2019级广播电视学的赵家平则提出了记者工作中人身安全的顾虑,梁老师大手一挥,幽默地答道:“我觉得你的担心纯属多余,全国人民跟你在一起、正义良知跟你在一起,怕什么?”有同学提出华西医院的公众号平民话的话语体系门槛降低时,温文尔雅的梁老师展现出了一个优秀记者的敏锐和果断,“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因人而异。你的读者是什么人,就用什么样的话语体系。如果是给省委书记写报道,不管多大的事,1500个字必须打住,所以精心遣词造句,对语言文字高要求!”在短短的十分钟内,梁老师不仅完整地回答了五位同学提出来的问题,还针对同学的描述发出追问,同时纠正了错误观念,补充了自己的见解,语速飞快但逻辑清晰,再次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听了讲座的同学表示:“对于梁老师的演讲印象很深,频繁的互动和形象的举例吸引住了同学们的眼球,里面的梗虽然不是全部懂,但是演讲的氛围很感染自己,也让自己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也许有那么一天,我们所有的坚持和努力都是枉然,被现实碰得头破血流,如诗所说:‘历史都打着呼哨过去了,傻子还站在这里哭个什么?’然而,我们至少可以说:错的不是你,而是这个疯狂的世界。”讲座结束了,梁老师也已经离场,但他留在幻灯片最后一页上的这句话却依然与全体师生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