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个性化AI是否会成为新的MBTI?

访客 2025-04-22 11:25:32 83737
个性化AI是否会成为新的MBTI?摘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田威AI,作者:田威,题图来自:AI生成近期我订阅了Gemini Advanced,借此机会深入探索...

个性化AI是否会成为新的MBTI?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田威AI,作者:田威,题图来自:AI生成

近期我订阅了Gemini Advanced,借此机会深入探索了Gemini的各项能力。其中“个性化”(Personalization)功能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官方描述为“基于搜索历史提供定制化帮助”。

简言之,Google会利用我的浏览记录来优化回答内容。

作为一位使用Google产品超过十年的资深用户,我的日常数字生活几乎离不开Google的生态系统——从搜索引擎到YouTube,再到Chrome浏览器,Google始终是我使用频率最高的互联网服务。

作为Google典型用户群体的代表,我相信自己积累了足够丰富的数据,足以让AI系统对我形成相对全面的了解。

那么,Google的这项个性化功能究竟表现如何?详细分析尽在下文,文末还有我对未来AI发展的一些思考。

一、当AI比我更了解我

我向Gemini提出了第一个问题:“我喜欢什么?”,主要想通过这个简单提问来测试它对我的了解深度。

个性化AI是否会成为新的MBTI?

收到的回答令我颇为震撼。这个答案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Gemini通过分析我的搜索习惯,几乎完整地勾勒出了我近年来的所有兴趣爱好。

从我钟爱的影视作品,到我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关注,再到我感兴趣的科技媒体和公司,一一列举。甚至连我这几年造访过的旅行目的地,它都一丝不差地罗列出来了。

坦白讲,最初我并没有抱太大希望。过去与AI交互的经验告诉我,它们顶多能根据我的搜索记录贴上“科技爱好者”或“电影迷”之类的笼统标签。

然而Gemini给出的答案,却像一份精确到令人不寒而栗的“个人兴趣档案”。这个回答俨然是我近年生活的精准缩影,将我的爱好、工作和兴趣全部囊括其中。

甚至在看到这份“报告”之前,连我自己都难以如此全面地概括自己的兴趣图谱。毫不夸张地说,AI似乎已经比我更了解我自己了。

带着这份惊讶,我决定进一步测试,让AI根据我的爱好和兴趣,为我推荐一些可能感兴趣的影视剧、动漫、视频、游戏、书籍以及旅行目的地。

个性化AI是否会成为新的MBTI?

这次AI推荐的结果让我有些失望。它根据我的兴趣给出的建议几乎都是我早已接触过的内容——比如基于《黑袍纠察队》推荐的《守望者》和《超感猎杀》我都已经看过了,根据《博德之门3》推荐的《巫师3》我也玩过,更不用说《三体》这样的科幻经典了。

问题的核心在于,AI只能识别到我搜索过这些内容,却无法真正了解我的实际体验。就像它知道我搜索过日本和阿联酋,却仍然把这些地方作为推荐目的地一样。

这其实反映了当下大多数AI工具的共同局限——它们与现实世界缺乏真实连接,导致推荐常常脱离用户的实际需求。虽然MCP等前沿技术可能会逐步改善这一问题,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AI仍将受到这种认知边界的限制。

不过与其纠结于AI的短板,不如转而利用它的优势。接下来,让我们看看AI在帮助制定计划方面的表现如何。

二、让Gemini根据兴趣爱好给我规划建议

既然AI已将我的兴趣画像剖析得如此透彻,我决定更进一步,让它根据我的兴趣爱好为我规划未来发展方向。

个性化AI是否会成为新的MBTI?

这次回答再次让我惊讶不已。它对我职业发展的建议竟与我当前选择的道路高度重合——比如“学习Python编程语言”,恰好是我目前正在专注学习的技能。

而“成为自媒体人”也正是我现阶段的发展路径——从图文创作起步,计划逐步拓展到视频分享领域。这种精准度让我不禁怀疑Gemini是否在我家安装了摄像头。

带着好奇,我进一步要求它提供更详细的建议。

个性化AI是否会成为新的MBTI?

Gemini给出的建议确实切实可行,甚至连推荐的兼职平台如Upwork等都是真实可用的资源。唯一不太满意的是,它提供的是按时间线排列的线性规划,而非并行发展路径。当然,这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我提问方式的限制。

随后,我告诉Gemini我已选定“AI创作者”作为发展方向,让它根据我现有能力提供更具体的规划。

个性化AI是否会成为新的MBTI?

这一次,它的建议质量明显下降。原因很简单:AI并不了解我当前的学习进度和具体能力水平。它给出的建议完全是从零基础角度出发,而非真正为我量身定制

当然,这倒不是AI能力的局限,而是因为缺乏关于我当前技能水平的输入信息。后面我打算将我的公众号文章提供给它,来提升它对我的理解深度。

既然个性化建议暂时受限,让它推荐一些学习资源总行。

个性化AI是否会成为新的MBTI?

这一次给到的答案,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从工具到网站,资源非常全面,足够我用很久了。

到这一步,我的问题基本结束了,最后再让Gemini给我一些可能会导致失败的因素。

个性化AI是否会成为新的MBTI?

它的建议总结下来就是:

技能方面:

1. 需要进一步去了解AI背后的原理和prompt的精髓,提升内容深度;

2. 专注于1~2个AI领域,贪多嚼不烂;

3. 重视写作,剪辑等基本功的培养。

实践方面:

1. 打磨作品集;

2.勇于推销自己。

其他方面:

1. 自律;

2. 知道竞争的难度;

3. 收入来源问题;

4. 应对行业变化;

5. 心态问题。

这些建议不仅全面而且切中要害。说实话,跟我之前花几百块一个小时咨询的行业大牛给到的答案基本差不多。

三、当AI比我更懂我:便利、隐忧与未来

文章看到这里,相信你对Gemini的个性化能力已经有了足够的了解。

个性化(Personalization)像一面镜子,不仅映照出我留下的数字足迹,甚至能比我自己更清晰地勾勒出“我是谁”。这种“被看透”的感觉,似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1. 带来的便利

AI能够提供高度定制化的建议、规划和内容,节省了我们大量探索和筛选的时间。无论是学习新技能、规划旅行,还是寻找娱乐,AI似乎都能提供“最优解”。

而且AI总结出的“你”可能连自己都未曾清晰地意识到。它或许能帮助我们发现潜在的兴趣点,或者更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行为模式,堪称自我发现的捷径。

现代人对MBTI的痴迷,本质上源于它满足了我们认识自我、概括自我并将之转化为社交谈资的渴望。然而,MBTI往往停留在宏观类型的笼统描述上,而AI的个性化分析却能提供更为精准、细致的自我画像。

随着AI技术日益普及,这种深度个性化的自我剖析很可能演变为一种全新的社交资源。它不再是“你是哪种性格类型”的泛泛而谈,而是能精确勾勒出个体独特兴趣图谱和行为模式的数字镜像。

这种AI辅助的自我发现,既比传统人格测试更加贴合个体差异,又能满足现代人对自我认知与表达的深层需求,为社交互动提供更丰富、更真实的连接点。

2. 背后的隐忧

为了让AI“懂我”,我们付出了多少个人数据?这些数据被如何存储、使用和保护?

当AI对我们的了解深入到思想和兴趣层面,隐私的边界在哪里?我们是否在不知不觉中用隐私换取了便利?

同时算法的“回音室”效应,在AI中同样存在,AI根据我们的历史行为推荐未来,这会不会将我们困在信息茧房中?它是在拓宽我们的视野,还是在不断加固我们已有的偏好,让我们错失了探索未知世界的可能性?

更进一步来说,当我们习惯于让AI来定义“我喜欢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时,是否会逐渐丧失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过度依赖AI的“个人报告”,会不会让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变得肤浅和被动?

哲学家韩炳哲在《他者的消失》中警示,当今社会正经历一种“同质化的地狱”,即“他者”的消失。这里的“他者”不仅指他人,也指那些与我们自身不同的、异质性的、能引发惊奇和挑战的事物。

当AI不断根据我们的过去“定制”未来,它提供的可能只是我们自身不断重复的镜像,而非真正能带来冲击和成长的“他者”。这种极致的个性化,会不会最终将我们囚禁在一个无限内卷的、自恋的“自我”之中,失去了与真实、多元世界碰撞的机会?

3. 无法预测的未来

如此精准的用户画像无疑是商业营销的巨大金矿,但这把双刃剑的锋利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当AI能够深入剖析一个人的兴趣、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时,它的应用范围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广告投放,而是可能被用于更隐蔽的议程设置和社会工程学操纵。

想象一下,当某个人或组织不仅了解我们喜欢什么,还能预测我们的决策模式和心理弱点,这种影响力将远胜于任何传统的说服技术。现在的人肉搜索还停留在收集表层个人信息的阶段,但未来的“数字剖析”可能会悄无声息地生成一份包含我们完整喜好、性格特质、价值观念甚至心理脆弱点的全方位报告。

这种发展趋势令人不安之处在于,即使我们没有主动分享某些信息,AI依然能通过我们的数字足迹进行精准推断。当我们的内心世界被如此透彻地映射和预测时,个人隐私与自主性的边界将被严重侵蚀。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技术可能催生一种新型的社会分层——基于算法对个体的评估和预测。我们的“数字画像”可能决定你能获得什么样的机会、资源甚至社交圈层,而这一切都在我们不知情或无法干预的情况下悄然发生。

在享受AI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当技术能够如此深入地解读我们的内心世界时,我们的隐私和自由意志是否会进一步被压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田威AI,作者:田威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环球财经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