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中国行 | 西安一摄影师收藏历时百年5000张民间家庭影像,被称“民间影像档案守护者”

在西安北郊的一间书房里,62岁的收藏家薛勇轻轻拂去相框上的浮尘,玻璃下泛黄的全家福照片里,晚清妇人的三寸金莲与民国青年的中山装在光影中交织。20余载春秋,这位被称为“民间影像档案守护者”的摄影师,用近5000张全家福老照片,编织出一部跨越三个世纪的中国家庭史诗。这些影像不仅是时光的标本,更是解码中华文明基因的密钥。
>>穿越百年的光影长河
薛勇以古灯收藏闻名于世,而他的老照片收藏始于偶然。2003年在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上,一张拍摄于1923年的全家福让他驻足——画面中四代人在雕花屋檐下肃立,老太爷的瓜皮帽与孙辈的西式背带裤形成强烈对比。“这不是普通的家庭合影,而是那个时代的切片。”从那一刻起,他踏上了追寻民间记忆的征程。
清末富裕人家全家福
如今,薛勇的照片收藏最早的影像可追溯至清代末年,最晚的定格在改革开放初期。在5000余张照片中,既有山西晋商大院里身着马褂的全家福,也有上海弄堂里穿着布拉吉的摩登家庭;既有新加坡华人社区的春节团聚照,也有美国唐人街的跨国家庭合影。这些照片如同散落的珍珠,被薛勇用20年光阴串成文明长链,成为承载着个体与时代的双重记忆。薛勇认为:“全家福是家庭的‘时光标本’,也是国家历史的微观切片。”例如,他收藏的一张拍摄于1976年9月9日的家庭合照,全家身着素服、臂戴黑纱,既体现了特殊历史时期的集体情感,也反映了普通家庭对国家大事的关注。
民国时期祝寿时拍的全家福
最具传奇色彩的当属1950年一家人在济南拍的全家福。在山西平遥的古玩摊上,薛勇以高价购得这张背面题诗《团聚》的照片。诗中揭开了一个普通家庭在抗战烽火中的生死离别、解放后的欢聚一堂和团聚后依依不舍的离别场景,真情实感,让人动容。济南电视台为此制作四期专题节目,寻访这家人的过往和历程。
说起收藏合影照片的价格,薛勇透露:“目前最高的一张花费了6000元,是2012年收藏的一张清代合影照。”他说,收藏便宜的也就十几块钱,主要是看年代(稀缺性),内容(画面有故事性)和品相(保存状况)。
>>解码文明的影像密码
在薛勇眼中,每张照片都是打开历史的钥匙。1908年大户人家的全家福里,女性的缠足与男性的长辫印证着封建礼教的桎梏;1949年解放后的首张全家福中,父亲别在中山装口袋的钢笔,预示着新时代的崛起;1983年的家庭合影里,日立牌电视机与凤凰牌自行车,成为改革开放最生动的注脚。
1959年合家欢,合家欢是全家福另外一种叫法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从海外邮寄到国内的全家福
上世纪50年代彝族人家拍的全家福
这些影像更承载着文化基因的传承。1935年的祝寿照中,九旬老人端坐在太师椅上,子孙按长幼次序,与1985年春节的全家福形成奇妙呼应——尽管照片从黑白变成彩色,拍摄的方式也变得十分方便,但全家福的基本构图始终未变。正如中国十大人像摄影师、西安照相馆总经理王志明所言:“在这些黑白影像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文明的DNA链。”
文字注释更赋予照片鲜活的生命力。“两儿喜升学,次男新疆还,阖家欢聚庆,感谢共产党”;家庭和乐:须从勤俭创幸福,唯有劳动为光荣”,这些细节填补了地方志中“家庭史”的空白,为研究普通人的生活史提供了珍贵样本。
>>守护记忆的光影行者
薛勇对老照片的呵护堪称虔诚。他将照片按年代分装在无酸纸盒中,重要藏品采用博物馆级封装技术。在疫情期间,他对收藏的几千张老照片逐一进行了鉴别、分类和数字化处理。有的还用上了AI技术,老太爷的翡翠扳指、母亲的银质发簪、孩童手中的拨浪鼓,每处细节都在技术加持下重获新生。
1960年代中后期的全家福
让更多的人触摸历史温度,是薛勇不变的追求。2021年“百年影像:全家福收藏展”曾在西安举办,数万人在照片前驻足。2024年在陕西省妇联、西北大学联合举办的陕西家风文化馆开馆仪式上,他用60组照片串联起家国同构的文化脉络。参观者在观展后动容地说:“这些照片让我们看到每个家庭都是时代的参与者。”
作为摄影师,薛勇将镜头对准当下。他经常参加“全家福公益拍摄”,已为蓝田县1000多个农村家庭留下影像记忆。在担任乡村振兴顾问的何家营村,他邀请陕西省女摄影家协会为村民拍摄全家福,并免费送给乡亲们。“影像不仅要记录过去,更要温暖现在。”薛勇如是说。
1977年春节拍的全家福
>>文明传承的民间史诗
薛勇的收藏不仅获得公众关注,也得到专家学者的认可。西安市文史馆馆员朱文杰指出:“这些照片填补了地方志中‘家庭史’的空白,为研究中国社会转型提供了鲜活案例。”旅居加拿大的文化学者庞进评价:“薛勇的工作是在抢救即将消逝的民间记忆,其价值不亚于文物保护。”国家民委原常务副主任陈虹题词“百年影像,世纪风华”,盛赞其抢救民间记忆的功绩。
2024年出版的《百年影像·全家福》更是引发文化现象。这部58.5万字的专著,收录500余张照片及78位文化名人的家史文章。著名文化学者商子雍评价说:“在中国的文化中,家庭一直是最重要的社会单位之一,追求团圆团聚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百年影像·全家福》是一部具有特殊题材和独特内容的书籍,它不仅是一部具有历史感和文化价值的图文并茂的作品,更是一部传递家庭价值的重要读物。这本书展示了中国家庭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也唤起了人们对家庭价值的重视和关注,值得阅读和珍藏。”该书被西安中国版本馆列为研究家庭文化的重要文献。
坐在书房里,薛勇深情地凝视着这些老照片。他的目标是“让更多家庭的故事被听见,让‘家’的精神代代相传”。他说:“我的使命,就是让这些真正的历史,永远生长在普通人的记忆里。”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陈团结 B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