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女通缉犯,出狱后变网红,曾与反诈老陈连线PK,账号被封惹争议

话说2018年的冬天,四川绵阳的一张通缉令在网上炸开了锅。不是因为案情有多离奇,而是照片里的嫌疑人卿晨璟靓实在太惹眼——精致的五官、清爽的短发,很难让人把她和“酒托诈骗团伙”联系起来。这个19岁的姑娘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因为高颜值成了“网红”,甚至被冠上“最美通缉犯”的头衔。当时谁也没料到,这场意外走红会像一颗种子,在几年后长出一段充满争议的直播人生。
那年11月,卿晨璟靓主动投案自首。她参与的诈骗团伙通过社交软件哄骗男性到酒吧高消费,涉案金额140多万元,受害者上千人。2019年,她因诈骗罪被判有期徒刑一年零两个月。出狱后她开过奶茶店,生意不温不火,直到今年3月,她突然在社交平台注册账号,用回当年通缉令上的照片做头像,简介里大大方方写着“2018年头条人物,现已改邪归正”。短短一个月,8000多名粉丝涌进她的主页,看她聊监狱生活,揭秘酒托骗局,甚至用“大牢出来的女人”当直播主题。
一开始,有人觉得这是“浪子回头”的剧本。她在视频里说:“想知道里面男女是不是分开关?想了解我当托那些事?卡个灯牌进粉丝群。”语气轻松得像在聊家常。4月25日,她还专门做了一期反诈视频,提醒大家“别信天上掉馅饼”,乍一看挺有诚意。但很快就有网友发现,她的直播主题总绕不开“最美通缉犯”这个标签,甚至和曾经的“反诈老陈”连线PK。画面里,两人像模像样地互动收礼物,她靠着颜值轻松赢过对方,惩罚环节里吐舌头的动作让不少观众直皱眉头:一个曾经的诈骗犯,一个曾经的警察,这样的组合怎么看都透着股违和感。
网友们的态度简直像打翻了五味瓶。有人觉得既然坐完牢了,开直播也是谋生手段,“谁还没个过去,改了就好”;但更多人接受不了这种“黑红”套路。有人直接在评论区呛声:“少叫我‘家人们’,看见你就想起那些被骗得团团转的受害者。”还有人翻出旧账:她参与的诈骗让多少人攒了半年的工资打了水漂,现在靠卖惨卖人设赚钱,对受害者公平吗?更有人扯出深层问题:现在是不是只要长得好看,连犯罪经历都能变成流量密码?
争议最激烈的,是平台该不该封她的号。2025年4月27日中午,账号突然显示违反社区公约被封禁。支持封号的人拍手称快,说“封得好,靠黑历史博眼球就该抵制”;反对的声音也不小,有人质问平台:“国家都让她回归社会了,你们凭啥堵人家活路?难道坐过牢就该一辈子抬不起头?”还有人拿其他网红对比:“偷电瓶车的都能当网红,凭啥她不行?”两边吵得不可开交,连带着“反诈老陈”也被翻出旧账——当年辞职后靠直播赚钱,如今口碑下滑,有人说这两人简直是“一个丢了警服光环,一个穿上流量新衣”,都有点迷失了。
仔细想想,这事的核心其实是个老问题:社会该怎么对待犯错改过的人?卿晨璟靓确实为过去的错误付出了代价,出狱后找工作谋生无可厚非,但直播这个行业有点特殊——它依赖关注度,而她的关注度恰恰来自曾经的负面标签。当她一遍又一遍在镜头前提起“最美通缉犯”,很难不让人怀疑,这到底是真心悔改,还是在消费自己的黑历史?就像有网友说的:“你说改邪归正了,可每次介绍自己都把‘坐牢’当卖点,这算哪门子改?”
平台封号的做法,虽然有点“一刀切”,但也反映出某种社会共识:有些底线不能碰。直播可以包容多元,但不该成为“黑红”上位的捷径。如果只要敢晒黑历史就能走红,那对那些老老实实生活的人公平吗?对曾经的受害者,看到加害者靠这段经历赚钱,心里得多难受?
这事闹到最后,其实给所有人提了个醒:流量再诱人,也得有个度。犯错的人可以被包容,但不该把错误当噱头;平台可以给机会,但不能让“黑红”成为流量密码。卿晨璟靓的故事,与其说是个人的选择,不如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这个时代对“流量”和“对错”的复杂态度。希望下次再有类似的事,大家能多想想:什么该被包容,什么该被拒绝,这中间的分寸,从来都不是小事。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