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情侣去餐厅吃饭,两瓶矿泉水竟被收176元,店家名字曝出

访客 2025-05-08 13:28:13 49304
情侣去餐厅吃饭,两瓶矿泉水竟被收176元,店家名字曝出摘要: 上海一对小情侣去餐厅吃饭,结果被一瓶矿泉水给“上了一课”。姑娘“茉莉”和男友在静安一家餐厅落座后,服务员问喝什么,男生随...

上海一对小情侣去餐厅吃饭,结果被一瓶矿泉水给“上了一课”。姑娘“茉莉”和男友在静安一家餐厅落座后,服务员问喝什么,男生随口说“矿泉水”,想着这是再普通不过的饮品,平时便利店也就几块钱一瓶,餐厅顶多翻个倍,便没多问。服务员很快送来一瓶水,两人喝完觉得味道和普通矿泉水没啥区别,直到结账时看到账单才傻眼——两瓶水居然要176元,一瓶单价88元!

情侣去餐厅吃饭,两瓶矿泉水竟被收176元,店家名字曝出

茉莉当场就觉得不对劲。她认为,自己和男友进店时服务员既没说有免费茶水,也没提示矿泉水是高价收费品,直接问“喝什么”,很容易让人默认是平价饮品。餐厅虽然提供了酒水单,但菜单上密密麻麻全是英文,夹杂着几行小字标价,而且他们刚坐下还没来得及仔细看菜单,服务员就忙着下单了。带着疑惑,茉莉选择投诉,最终餐厅把钱原路退了回来。

这事在网上炸开了锅,网友们的看法分成了两派。有人觉得茉莉有点“小题大做”:“高档餐厅本来就不是走平价路线的,瓶装水收费是常识,喝之前自己不看菜单怪谁?”还有人说:“去高级餐厅还想着占平价便宜,这不就是没搞清楚消费场合吗?”这类评论主要站在“消费常识”的角度,认为进入特定消费场景就该默认接受潜在规则,毕竟餐厅明码标价了,消费者有责任自己看清楚。

但更多网友站在茉莉这边,觉得问题核心不在价格高低,而在“有没有提前说清楚”。有网友说得直白:“别说88元,就是888元一瓶,只要提前告知,愿不愿意买是消费者的事。但服务员故意模糊收费信息,等喝完了再算账,这和‘套路消费’有啥区别?”还有人分享自己的经历:“上次去一家网红餐厅,服务员也是直接问喝什么,没说气泡水收费,最后一杯饮料收了58元,从此再也不去了。”这类声音抓住了关键——消费者的知情权需要商家主动保障,而不是靠“你不问我不说”的默契。

情侣去餐厅吃饭,两瓶矿泉水竟被收176元,店家名字曝出

涉事餐厅名叫“Frasca”,从网友晒出的菜单来看,确实是定位较高的西餐厅,主打意大利菜,人均消费在500元以上。餐厅经理后来回应此事时,说了句耐人寻味的话:“如果拿着一瓶水到客人面前,说这瓶水88元,需要打开吗?这样也不合适。”言外之意是,当面报高价怕影响客人体验,所以选择“含蓄”处理。这话听着像是在替顾客着想,怕当面提钱伤了气氛,实则是把“知情权”的皮球踢给了消费者。你想想,刚坐下点菜,服务员不介绍菜品价格也就罢了,连一瓶水的价格都藏着掖着,换成谁不得默认是常规价位?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款卖88元的矿泉水其实是依云,便利店零售价大概13元一瓶,餐厅溢价超过6倍。虽然餐饮行业溢价是普遍现象,但溢价越高,商家越有义务提前告知。就像去酒吧点鸡尾酒,服务员会主动报单价;去咖啡店点手冲咖啡,也会说明价格区间。偏偏矿泉水这种“不起眼”的饮品,容易被商家利用消费者的惯性思维来“暗箱操作”。有网友吐槽:“要是一开始就说‘我们有88元一瓶的依云矿泉水,也有免费的柠檬水,您需要哪种?’,谁会跟钱过不去呢?非要等喝完了才说,这不就是故意制造信息差吗?”

情侣去餐厅吃饭,两瓶矿泉水竟被收176元,店家名字曝出

顺着这个话题深挖,会发现类似的“矿泉水陷阱”并非个例。在某点评平台上,搜索“高价矿泉水 投诉”,能看到不少消费者分享经历:有人在景区餐厅被收58元一瓶的矿泉水,有人在网红咖啡馆喝到48元一瓶的进口水,共同点都是服务员没提前告知价格,只问“要不要水”。有餐饮从业者透露,这种“隐性收费”在中高档餐厅其实挺常见,因为酒水饮料的利润远高于菜品,尤其是进口水、鲜榨果汁这类,溢价空间大,商家就靠这个“赚快钱”。

回到这次事件,餐厅退还费用看似解决了问题,但背后折射的消费信任问题值得深思。支持餐厅的网友说“明码标价就不算欺诈”,这话有一半道理——确实没藏着价格,但“明码”的位置和“标价”的时机太关键了。如果菜单上的价格藏在角落,或者用极小的字体标注,又或者在点单时故意不提醒,这所谓的“明码标价”就成了文字游戏。消费者不是侦探,没义务在消费前逐字排查菜单上的所有小字,商家有责任在交易发生前明确告知关键信息,这才是真正的“明码标价”。

再看餐厅经理的“贴心论”,其实暴露了一个误区:把“避免尴尬”凌驾于“消费透明”之上。试想,客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消费了高价水,结账时的尴尬难道比提前告知更轻微吗?真正的贴心服务,应该是帮客人做选择题,而不是替客人做决定。比如服务员可以说:“我们有免费的冰水和88元一瓶的依云矿泉水,您需要哪一种?”这样既尊重了消费者的选择权,也避免了后续纠纷,何乐而不为?

情侣去餐厅吃饭,两瓶矿泉水竟被收176元,店家名字曝出

这事闹到最后,其实给所有商家提了个醒:在消费升级的时代,消费者不怕花钱,怕的是花“糊涂钱”。尤其是年轻消费者,越来越注重消费体验中的“公平感”,愿意为品质和服务买单,但绝不愿意为“套路”买单。一瓶88元的矿泉水,贵不是问题,信息不透明才是硬伤。当“高档餐厅”的定位遇上“知情权”的底线,商家必须明白:真正的高档,不是价格高高在上,而是服务明明白白。只有把消费信息摆在台面上,让消费者心里有数,才能赢得长久的信任。

说到底,这次争议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餐饮行业的一个隐性规则:利用消费者的惯性思维玩“价格伏击”。但时代变了,消费者越来越精明,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靠信息差赚快钱的套路迟早会失灵。与其琢磨怎么让客人“不知不觉”花钱,不如想想怎么光明正大地让客人“心甘情愿”买单——毕竟,透明消费才是最硬的口碑。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阅读
分享